周海生:曾子对孔子君子观的继承和发展

“君子”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类型与典范,凸显了儒家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道德教化的特色。孔子倡导培塑君子人格,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人格,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作为孔门“道统之传,独得其宗”的弟子,曾子对儒家君子人格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德性价值期许,把孔子肇始的儒家“修己”思想引导到“修心”的致思路向,从内在心性的培养及道德践履方面深化、充实了孔子的人格君子观。

查看更多
赵万勋:“君子不器”辨正

对于《论语》中所载孔子“君子不器”一语,一般解释为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有特定的用途。这种解释是用“器皿的用途”来比况“君子之德”。但是,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德”和“才” 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不能混为一谈。“器”应当理解为“器量”,故“君子不器”的正确理解应是“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样有固定的容量限制”,所要表达的是君子不能骄傲自满, 应该不断学习, 突破自我,实现更大的发展。

查看更多
张星兰:共读《论语》之“君子之风”
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共读《论语》之“君子之风” 君子,孔子的理想人格

查看更多
罗子玉:“君子”在现代应如何与他人相处?
——《论语》与《人性的弱点》比较研究

“君子”是我国儒家经典《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君子”所具备的 各项特点也成为了后世效仿者重要的参考依据。通 过对比研究可发现《人性的弱点》中提及受人欢迎 与尊重的人也存在许多与“君子”相似的共性,它也提供了一些《论语》中“君子”的特点之外更适宜与现代人的相处原则,例如给予对方适当的赞美、倾 听他人话语与委婉地提出批评意见,这些也是“君子”在现代与他人相处值得加以吸收与借鉴的部分。

查看更多
张荣荣:自爱与博爱——以“明君子”观之

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要求德行由低而高表现出三个层次:亲爱亲族,敬爱贤能,博爱众民。当孔子仁爱思想的内在结构发展至自爱与博爱层次时,“明君子”的内在人格与外在行为特征趋于圆善。仁者自爱意味着进德主体在爱人过程中为己正己、真爱人格、实现自我;仁者博爱意味着修业主体在修身过程中博施济众、亲民仁民、天下为公。在先秦儒家看来,“明君子”即是当时代的真君子和“圣贤”,集博爱与自爱于一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通过学而知之、困而学之成就自己的“仁且智”者,是通过“致曲”实现的“自明诚者”,是“明明德于天下者”。以“明君子”观之,自爱与博爱相辅相成,统一在“止于至善”。故“明明德”必亲爱民众,亲民方能彰显光明。从自爱与博爱的统一性来看,孔子树立的“明君子”形象当是礼治社会的人格典范与价值引领。

查看更多
吴正南:“君子”考源

君子在儒家道德系统中是理想道德的一种等级规范。本文探讨了君子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它从一个一般词语发展成一个道德规范的过程,以及孔子对君子内涵所作的规定。

查看更多
张琪:论《诗经》之“君子”

《诗经》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关于《诗经》的研究,学说颇多,意义、音律、修辞、博物等方面均有大家评说。在其中频频看到“君子”一词,凡一百八十三见,涉及篇章六十二篇,学术界曾为其确切词义讨论纷纭。《诗经》中“君子”形象的意蕴也格外丰富。因此, 本文将牢牢围绕其中的“君子”一词展开探讨。

查看更多
钱凤仪:伦理学解读——君子之儒与小人之儒

伦理学解读:君子之儒与小人之儒

查看更多
王志华:王船山以“气”为视角的“君子小人”论

王船山目睹明王朝覆亡的惨痛现实,结合他自身的经历,对“君子小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从“气”的视角切入,认为君子是“大雅中正之气”,可以据此去感通天地万物,但却不可因此去任气、使气;而小人则是“禽兽一往之气”,从而对君子与小人作了严格的区分。接着又将二者之间的这种区分,落实在“气象”上,认为可以通过观望气象来识别君子与小人。借由气学视角而对君子小人的这种反思,王船山实现了对明末士人的深刻剖析,为明朝之所以灭亡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在客观上标识了晚明士大夫群体的自我反省能力及其所达到的高度。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