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君子义以为上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君子不仅有着文质彬彬、知书达礼、温柔敦厚的翩翩风度,而且品德高尚、坚毅勇敢、智慧仁爱、胸怀坦荡,同时又能够审时度势、淡泊名利、知天达命……似乎一切美好的词汇与赞美的语言均可加之于君子身上。然而君子之所以成其为君子,关键就在于他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面对义与利、生与死的冲突,都能坚守“义以为上”的道义选择与价值追求,义之与比、见得思义、见义勇为,甚至为了理想而敢于舍生取义。

查看更多
苏志敏:君子人格——李清照与先秦儒家的思想交汇

李清照受先秦儒家“君子”人格论的影响,其相当数量的作品以“君子"人格为核心,在内容上以“鹏举之志”、“忧患意识”、“铮铮铁骨”和“拳拳之心”体现出“善”的思想情感,在艺术表现上,则以咏花比德的方式来追求“美”。

查看更多
张其成:从《周易》看君子人格两大特征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也是君子文化的早期集大成之作。《周易》时间跨度长,从西周到战国。《周易》分为两大部分,其中经文部分形成于西周早期,传文部分形成于战国时期。经文部分称为《易经》(狭义),是蕴含哲理的占卜书;传文部分称为《易传》,是超越占卜的哲学书。

查看更多
韩德民:随所用与共生性——苏轼的君子观

儒家思想传统中很早就出现过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予以绝对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对北宋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的认识都产生过直接影响。苏轼则通过吸收庄子道家等思想资源,力求发现君子与小人对立性关系背后的共生性,并认为君子和小人的区别是“随所用”的结果,二者的关系无法排除随着时间推移而相互逆转的可能。这种动态性理解,为更具建设性和妥协性的君子与小人关系处理范式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在《苏氏易传》等著作中,基于这种理解,苏轼对周易经传中的诸多命题都作出了富有个人特色的诠释。朱熹曾基于积极维护儒家道统的考虑,将苏轼的易学乃至整个蜀学贬为“杂学”。但站在本文的立论视角,可以说,正是由于愿意从儒学传统之外吸收异质性思想营养,才使苏轼有可能摆脱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的狭隘,建立起观照君子与小人关系的更开阔视野。

查看更多
倪爱珍:《文学图像论》——新学 、实学与“君子之学”

赵宪章在建构基本理论 、开展专题研究和整理文献史料方面为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成长为一门新 学 科“文 学图 像 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亦为源于西方的图像学 、符号学理论的发展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还为学界带来一股“实 学”之 风,具体表现在现实关怀与人文情怀 、中国问题与西学之鉴 、逻辑推演与历史传统三个方面。他的文学图像论是秉持立足中国 、借 鉴 国 外的原则建构中国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的一次成 功 践行,其原创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为其他人文学科开辟新的问题域 、建立新的研究范式提供了重要启示,其 为 学 之途体现了荀子所说的“君 子 之 学”的精神 。

查看更多
李佳辉 张振杰:“君子之仁”意蕴探析

君子之“仁”的两个基本点为“孝悌”和“忠恕”,作为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内核观念,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探析“仁”字的原初意义并对君子人格进行基本诠释,其中的两个关键要素是“仁”和“君子”,二者缺一不可。“君 子”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一切事物,居仁由义,成为“仁人”。 援礼入“仁”,用“礼”来塑造君子道德,规范其一言一行。 君子之道,以“仁”统摄全局,通过爱将人们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辅之以“礼”,支撑起整体的结构,使其得以延 续。 内有“仁心”,外行“仁事”,“君子之仁”的形成在动态的链条中双向展开,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

查看更多
李嘉文 李昌舒:和而不同——— 苏轼的君子管理之道及其人格价值刍议

北宋中后期是中国历史上十分复杂的一个阶段,冗官、冗兵、冗费的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不断崛起,内忧外患使北宋王朝面临四面楚歌的困境。积弊难消之下,变法革新成为唯一出路,但是在变法革新过程中,新、旧两党因为政治观点、施政措施等立场不同而纷争不断,最终演变成朋党之间争权夺利、恶意攻讦的政治斗争。苏轼身处其中,但是游离于新、旧两党之间,政治倾向反复不断。细究之下,苏轼并非“动摇的中间派”,而是一直以儒家士大夫的“君子之道”来管理约束自己,虽然这样的理想人格充满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挑战,但是苏轼一直坚守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查看更多
苏德栋:从身份到人格——先秦君子人格思想探析
——先秦君子人格思想探析

为了研究先秦君子人格思想,探究儒家着力塑造、追求的君子人格的内涵,论文对“君子”从身份到人格 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对典籍《尚书》《易经》《诗经》《道德经》中“君子”内涵的分析和诠释,论证春秋中叶以前,“君子”主要指向“有位者”,为身份象征; 通过对《论语》《易传》等典籍中“君子”内涵的分析和诠释,论证春秋中叶至战国末期,经过以孔子为代表的数代儒学大家卓越述作和践行,“君子”完成从身份到人格的转变,形成系统的君子人格思想,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平等性意义。

查看更多
杨朝明: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我们要加深对“两个结合”重要论述意义的理解,不仅直面现实状况、 基本面貌、内外实际,还要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源头活水,让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新时代。

查看更多
魏一凡:从孔子忍的视角论君子

摘要 :“ 忍”一字二用 ,“敢于止”与“敢于行”。孔子在《论语》中皆谈及“ 忍”之二用 , 旨在强调遵礼、明 德 。在儒学之后的发展中 ,“ 忍”的地位逐渐得以提高 ,作用得以显现 。先秦时期 ,孔子开创“ 以德言君子” 之风 ,君子不再仅仅是“ 以位言”的君主、统治者 ,而应更加注重德性的修养 ,达到理想的人格 。从德性的角 度来看 ,“ 忍”是君子所应具有的德性;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 ,“ 忍”是君子修养“仁”“ 知”“ 勇”之功夫 。无 论是从内在要求还是外在规范 ,君子都不应离忍 ,而应尚忍、善忍 , 以期与中华文化特质相适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