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明:君子何以固穷

君子何以固穷

李伟明

       《论语·卫灵公》有一句话:“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说,有教养、有德行的人能够安贫乐道,坚守节操;小人身处逆境,就容易突破底线,胡作非为。

君子文化唯一标识

       “固穷”的君子,历史上不少见。最典型者如孔子的高足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如此穷困清苦的生活,颜回也忍受得了,而且打心眼里没当回事。这意志,确实令人不服不行。历代还有诸多清官。最著名者如海瑞,一辈子没吃过几次肉,死后办丧事的钱都是同事们凑的,真是穷得够呛。春秋时期楚国的孙权敖,虽然责为令尹,功勋盖世,但清康简朴,家无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被康照皇帝赞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在江南身居高位却“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被江南民众称为“于青菜”。这些清官之所以令后世敬仰,正是因为他们身上确实具备难能可贵的品格。

       现在时代不同了,但“固穷”的精神并没有过时,依然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对公职人员来说,学学先辈们的操守,磨炼自己的意志,还是很有必要的。

       有这么一个案例,让人看了五味杂陈,百感交集。某人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一个典型的清水衡门当于部。在这里,奖金不如别人,福利不如别人,分房子不如别人,“社会地位”自然也不如别人。这名干部因为生活窘迫,多年来感到抬不起头,内心充满了无奈。

       直到有一次,他在单位内部挪了一下岗,有了一点点小权力。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收到了平生第一单“好处”:某个和他们单位有业务往来的小老板,送了一箱橘子给他。就这一箱橘子,让他激动了好几天,感慨了好多回,从此知道人间原来“别有天地”。再后来,由于偶然的机会,这名干部有幸调到一个相对“强势”的部门。从此,漏望财富的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在外面想方设法捞取好处,就像一只不知饥饱的动物,不把自己活活撑死不罢休。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东窗事发,换得牢狱之灾。

做君子小花生

       这个干部的主要间题,当然还是出在其自身上。他不能坦然面对贫穷,甚至“穷怕了”,更糟糕的是只怕穷而不怕纪法,所以变成了一个“穷斯滥矣”的“小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案例出现,所以,时至今日,“固穷”仍是每个人需要面对的话题,不管是“君子”还是“凡人”。其实,无论是哪个时代,“君子”与“凡人”也许并没有太分明的界线。“凡人”多坚守几天便可能成了“君子”,“君子”稍迟疑片刻也可能退化为“凡人”。在金钱财富面前,大家都应有个大方向没问题的价值观,这样才可经受考验,避免出现类似的悲剧。

       何以“固穷”?首先要有“君子”人格,不可有“小人”行径。对自身来说,也就是要不断修身明礼,砥砺品行,树立正确的“三观”。未必对每个人都提“大公无私”的要求,但起码应做到公私分明,不收受不义之财,不接受嗟来之食。这一点,只要基本生活条件能满足,就不难做到。大多数人如果具备鲜明的是非观、康耻观,是不至于低三下四摒弃人格的。在高压反腐态势下,依然不收手的那些人,基本上属于在利益上永远不知足的那一类,他们的贪欲,得下猛药才治得了。

君子文化创始人张子